2016年1月1日 星期五

2015年1月信報社評的個人評論


個人時事評論目錄

2015年2月信報社評的個人評論


2015年1月31日信報社評:官商無規無矩 走向世界困難重重

由官商無規無矩,到有規有矩,是需要時間和過程,不能一蹴即至的。但是,這個過程怎樣開始,又從那處開始?

或者,可考慮在這過程中由國務院直接成立一個臨時仲裁機構,讓一群熟悉中國國情、無任何中國利益而不偏不倚的國內或國外人仕出任。當官或商無規無矩,仲裁機構可隨時介入,排難解紛,規勸無規無矩的一方回到有規有矩的道路上,並將情況向國務院報告、備案。當然,仲裁機構可介入、規勸、建議,但不能夠擁有法庭的權力,要任何一方都要硬性遵從,但有國務院作為後台,當事者不能對仲裁機構完全置諸不理。

以上建議祇是拋磚引玉,希望最後可得出更好的建議。

2015年1月30日信報社評:政府撬票也該拿出最大的誠意

如社評所言,「對於泛民來說,任何『八三一』框架之下的政改方案皆拒絕接受,大有一拍兩散之勢,難道他們不明白政制原地踏步將是一場大災難嗎?當然不是不明白,而是置諸死地而後生,夾帶賭博性質」。要置諸死地而後生,要賭博,先問自己有甚麼實力,有甚麼條件與中央和特區政府談判。要置諸死地而後生,這是屢見不鮮的談判策略,美國的民主、共和兩黨鬥爭也常常見到,但大前提是在最後時刻也不能犧牲社會大眾的利益。要賭博,所謂「十賭九輸」,況且是以社會大眾的利益為本錢,絕對輸不起。

美國的民主、共和兩黨,背後有人才作各種的計算,為黨運籌帷幄,兩黨所行的每一步都經過深思熟慮。至於香港泛民,根據過往經驗,絕對難以給人有如美國民共兩黨這樣的信心,真要豪賭起來,除了政改會原地踏步之外,祇怕以後還會輸得更多!

特區政府在政制改革上沒有話語權,加上種種局限,能做的不多,能夠在這近乎不可能的任務中持續拋出建議,也是盡了一分力。

2015年1月29日信報社評:馬英九天安門閱兵惹人遐想

相信馬英九是不會出席北京閱兵,否則祇會惹來不利於國民黨的遐想和猜測。

2015年1月28日信報社評:缺乏公屋離場機制 官僚房策落後形勢

亦可考慮設立或增強突擊抽查機制,將賴着不走的公屋富戶抽出來。甚至可賦予房屋署直接取得稅務局的入息資料,令公屋富戶無所遁形,增加阻嚇力。

2015年1月27日信報社評:亞視生死存亡 務須盡快了斷

亞視既淪為「雞肋」電視台,若最後無白武士出資挽救,也沒有令社會大眾眼前一亮的一系列電視節目,勉強「吊鹽水」下去對亞視、對社會大眾都沒有好處。

2015年1月26日信報社評:官商無規無矩 走向世界困難重重

如社評所言,「假貨泛濫成災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官商勾結」,所以中央傾全力打貪官的總體方向是沒有錯的。中央已傾全力打貪官,又有多少餘力打假?

若中央將貪官懲治得七七八八,再捉拿勢孤力弱的奸商才會水到渠成。

有人認為這次打貪最終祇是「做做秀」、「走過場」而已,最後都祇是借此打擊異己而已。是的,都有這個可能,而在共產黨歷史上屢見不爽。不過,若對中央打貪都有意見,還對中央還會有甚麼滿意的地方?若有人對中央萬事都不滿意,而香港亦無可能獨立,那麼,他或她應否考慮還值得留在香港的可能。留得在香港,我們都想香港好,當然更不想中國衰而影響到香港。

2015年1月24日信報社評:歐央行量寬加劇政策風險

歐央行的量寬政策若不能惠及社會各階層,好像美國的量寬一樣,祇會壯大游資熱錢,將有保值作用的資產炒起而已,而與土地有關的資產亦會上升,無樓無店鋪的低下階層生活將會更苦,貧富懸殊會加劇,社會的階級對抗亦會更加激烈!

現時歐洲整體經濟低迷,商業投資氣氛審慎,量寬政策要惠及社會各階層的難度高,相信歐央行對以上的後果不會不知,更不會不明,但也要量寬,推想到情況已經壞到極點,而歐央行也黔驢技窮,最後也不得不量寬。若歐洲經濟出現另一個大風浪,歐央行甚至歐洲各國政府又如何應付?這是令人對將來的經濟和社會狀況不表樂觀的真正原因。

2015年1月23日信報社評:斬釘截鐵向引入《國安法》說不

在社會紛爭不斷的香港引入國安法或為二十三條立法,祇會激起社會更多紛爭,部份偏激的港人更會對中央和特區政府不滿,甚至轉向港獨陣營,令香港更不「安全」。特區政府和建制人仕為人為己,應盡香港人之義,向中央陳說利害。

簡言之,以現今香港社會氛圍來說,為國家安全在香港立法,祇會引起反效果,令香港更不「安全」。

2015年1月22日信報社評:奧巴馬欲劫富濟貧 香港也該穩定人心

梁振英在競選特首時已經提出房屋問題是重中之重,由他當選後到現在這三年多,問題更加嚴重,平均樓宇呎價節節上升,原因是眾所周知的土地缺乏。社會要發展,但無足夠土地供應,樓價是會上升,這是千古不移的道理。樓價節節上升,營商和貨品製造成本自然會上升,做成更高的通脹,市民生活苦不堪言自不待言,得益的祇有地產商,令貧富懸殊更加嚴重!

土地缺乏的嚴重程度,已經嚴重影響民生的每一方面,甚至很多骨灰都無法安放的境地。政府和社會各界可否在增加土地方面作出更多的退讓,而中央政府可否在這非常時期大大收緊單程證的配額?

換言之,香港的根本問題,完全是經濟問題,即使實行了民主政制,祇會較為改變了社會氛圍,是不會根本地將問題解決。

至於美國,小布殊可說是為美國種下國家財政的禍根。除了將收入稅率減至最低,還發動攻打伊拉克,為時多年,每日要支付數以億美元計的軍費,將國家財政跌入萬劫不復的泥淖!得益的祇是支持小布殊當選的軍事武器製造商。

2015年1月21日信報社評:維護國家安全不該藥石亂投

由於特首和特區政府在港人心目中沒有公信力,很多港人並不完全信任中央政府,"目前為二十三條立法或將國安法引入附件,祇會令更多港人對特區和中央政府不滿,祇會令香港更不安全!"當特首和特區政府在港人心目中有公信力,當港人完全認同中央政府,為二十三條立法才會水到渠成。

由於特首和特區政府在港人心目中沒有公信力,特首或特區政府不宜再挑起好像國安、港獨等敏感議題,以免增加港人對特首和特區政府的壞印象,徒添為二十三條立法的阻力。

2015年1月20日信報社評:基金「博懵」炒脫鈎 信譽「質變」金難換

在對抗性球類運動中,常聽到「輸波不輸陣」這句說話,意思是指優勝劣敗,祇是平常事,重要的是表演出自身平時能做得到的,已是有所交代。

瑞士央行突然決定讓瑞郎與歐元脫鈎,殺市場一個措手不及,連公信力都賠上,真的輸波又輸陣。既然讓瑞郎與歐元脫鈎,必定要讓市場承受不少波動嗎?為甚麼不讓兌換上限在每個交易日中祇提升一個基點 (basis point),既可減少市場要承受的波動,又不致連公信力都賠上?

基本上,中央銀行的一個任務是要維持金融市場秩序,今次瑞士央行打破瑞郎與歐元掛鈎的「秩序」,無論背後有甚麼原因,在市場心目中,賠上了公信力是走不掉的。

2015年1月19日信報社評:理順港獨是非 消弭分離主義

要港獨,基本來說,首先要問有甚麼條件支持,再問港獨後會面對甚麼後果。

毋庸贅言,港獨沒有任何有利條件支持,就算真的要獨立,必然會面對祖國各方面的制裁,甚至軍事介入,到時必然雞飛狗走,香港會成為一個死城!

香港人是務實的,相信港獨絕不可能成為大氣候。

2015年1月17日信報社評:央行方寸大亂 經濟難有起色

既然瑞郎失守,相信熱錢還會繼續蹂躪瑞郎一番,飽食遠颺後,下一個目標會是甚麼?

更重要的,向來以穩健、審慎見稱的瑞士央行,也要撤銷瑞士法郎兌歐羅的上限,令人對央行維持金融市場秩序的能力大大失去信心,進而影響投資意欲, 試問又怎樣將已疲弱的毆元區經濟刺激起來?

2015年1月16日信報社評:房策必須加快搬遠水救近火

要開發更多土地,增加土地儲備,才有提供更多居住單位的能力,控制樓宇需求的期望以打擊炒賣,這才是控制樓價上升的不二法門。其中一招絕招是政府可以「出口術」,若樓價持續上升,政府不排除會將維港填平、移山填海或其他大量增加土地儲備的可能。

2015年1月15日信報社評:《施政報告》遏港獨 救火不成反添柴

特首的施政報告應就管治香港方面展現香港的遠景、展望,並提出將要配合的政策和措施,而非就一間大學的校園刊物《學苑》所刊載的言論作出不少篇幅的批評。

既然特首為此作出批評,引起社會大眾關注,相信社會大眾會有以下關注:

一、《學苑》究竟說了甚麼,竟然引起特首的關注?由毫不起眼的言論,變成社會大眾的焦點,特首真的居功不少!
二、特首作出批評的真正背後原因是甚麼?是否「阿爺」逼特首表態?或者特首在近期的抗爭中被示威學生處處針對而心懷怨恨?從以往特首的言行推斷,相信後者可能性較高。

總的來說,特首的批評會引起的不少壞的社會效果,特首自己都要警惕自身的言行。

2015年1月14日信報社評:滿足青年期望 不能單靠甜頭

在經濟學中,其中一個基本學說是物質是有限的,而人有無窮無盡的慾望,青年人都不會例外。香港天然資源缺乏,土地有限,難以完全滿足所有人,特別是年青人的慾望,再者,以往的大肆移山填海以增加土地的方法已經受到極大限制,香港在各方面的發展—房屋、商貿、社福康樂設施等—很有限,情況在十年內相信都難以改變。面對這個情況,青年人祇有一個途徑可行:憤發向上,有fighting spirit,有成為BEST of the Best的長久心態,最好地裝備自己,到時無論身在香港或外地,才有發展的機會。

2015年1月13日信報社評:廉價居屋值得考慮 紓解民怨杯水車薪

發掘更多土地,才是催谷經濟,也是解決嚴峻的居住問題的不二法門。但要發掘更多土地,整個社會難免都要作出一些犧牲,始終「沒有免費的午餐」。例如填了整個維多利亞港,除了可提供大量土地之外,很多要「過海」的市民每天可節省「過海」的費用,一舉兩得,不過,市民可否願意放棄這個集體回憶?

2015年1月12日信報社評:政府走哀兵路線 撬票需莊嚴承諾

社評最後所說「 人人皆明白原地踏步必然禍患無窮,哀兵唯一的勝算是以莊嚴承諾,換取被撬票對象的顧全大局」,也是一個方向,問題是究竟政府可以作出甚麼承諾?未有任何承諾,又怎樣莊嚴?就算有莊嚴承諾,被撬票對象會接受嗎?特區政府一切以中央馬首是瞻,究竟政府可以作出如何的莊嚴承諾?社評所提議的方向,同樣地也是近乎不可能的任務。

問題關鍵在於中央對香港的政改態度。基本上2017年政改大局已定,中央的態度對此亦更加堅定。至於2017年後的,中央或可作出一些莊嚴承諾,例如保證2022年的政改必定不會原地踏步,定會更加民主化,由習總親自拍板確認,但前提是要支持通過2017政改。當然,特區要向中央和泛民兩方游說,也是吃力不討好的。要撬這區區四票,難道甚高。

泛民方面,都要認清一點,今次否決政改框架,中央為了面子,2022年和以後都會推出同樣或大同小異的政改框架,祇要不通過,以後都會是這樣子的政改框架方案,直至通過為止。更要認清的是,香港在中央的重要性已經越來越少,就算沒有香港,中央還有上海、深圳、甚至趨向香港化的前海亦在發展中。

2015年1月10日信報社評:再搞變相公投政局更難轉圜

社評最後所講「... 徒令中港關係緊張加劇,社會撕裂益甚,只怕未來一段時間政局都不可能有轉圜餘地。」

就算何俊仁不辭職,相信不是『祇怕』,而是『肯定』未來一段時間政局都不可能有轉圜餘地。始終中央政府和泛民立場互不退讓,這個「不可能有轉圜餘地」的結局已經早早寫在牆上,所以何俊仁辭職所引發的變相公投,並沒有引起社會上的任何重大激盪,而泛民和建制亦罕有地一致認為這個變相公投來得太遲,根本不會發生任何重要的作用。

何俊仁在政壇打滾了一段不短的日子,相信他亦對變相公投所引起有限的社會影響了然於胸。所以,何俊仁辭職所引起的變相公投,相信祇是一個幌子,真正意圖祇是為了民主黨自身的前途,達致以下的可能目的:

一、讓民主黨有才幹的年輕一輩一個上位的機會,令民主黨更能掌握年輕一輩的脈搏,避免在「佔中」抗爭運動中被邊緣化事件重現。
二、以辭職所引起的變相公投,令民主黨可在泛民中重回領導行列。
三、始終,說來說去,都是離不開「選票」二字。

2015年1月9日信報社評:和平崛起自該維護和平

社評最後所說「 如何消除意識形態所造成的仇恨 」,首先要尊重別人。有傳媒時常以言論自由、新聞自由為擋箭牌,肆意描黑,種下怨恨的種子。《查理周刊》(Charlie Hebdo) 事件令人傷感,不想事件重演,傳媒要從中吸取教訓。

中國介入阿富汗,若祇是居中斡旋,排難解紛,無論最後結果如何,相信都不會種下任何怨恨的種子。

2015年1月8日信報社評:次輪諮詢仍照本宣科 撬票成敗看民情變化

無論支持或反對通過政改,各方各派都應以爭取最大民意支持為主,並以此為依歸,才是正道。

2015年1月7日信報社評:日本「正常化」不可迴避謝罪正常化

想「國家正常化」,日本首先要向二戰曾遭受傷害的鄰國衷心謝罪,並自我反省。

2015年1月6日信報社評:放扁歸家對國民黨有益無害

政治這碗飯從來都不容易吃。從這篇社評的角度來看,放與不放陳水扁,表面看來不算是大事,但背後都有相當的政治考慮。

同樣地,在香港,政改同樣都有政治考慮,比放與不放陳水扁嚴重得多。這不單是香港的問題,更牽涉國家管治能力和威信問題,甚至可達到國家安全問題,這方面曾作出分析,不贅。況且,習總上台後所作出的強勢領導,相信都不會在政改上作出任何讓步——否則以後怎樣管理處處都是豺狼老虎的國家?——若泛民和激進人仕的激烈抗爭持續,中國領導層必定更加強硬,對香港整體絕無好處。政改第二輪諮詢即將展開,為大局着想,泛民和激進人仕要考慮進行較溫和的,甚至是符合民主精神的抗爭方式。

2015年1月5日信報社評:新歲論油息 逆向卜前程

由於牽涉國際上不同政經勢力周旋,原油市場短期和長期走勢難測,小投資者不宜重注,就算小賭宜情,都要嚴守止損。

不過,有一點可以肯定的,由於頁岩油發展成熟,美國在能源上可自供自給,無需從沙地等國入口。沙地等國失去美國這個大買家,要油價回復以往高峰,在可見的將來是不可能的。

2015年1月3日信報社評:樓市「新常態」難恒久 輕率入市風險高

「 然而,樓市基本因素改變的勢頭不可阻擋,加息及增加供應這平常道理早晚反映在樓價上 」,所以要借助樓宇按揭而入市的人仕,必定要衡量自己可否在高樓價上承受高利率的長期風險。

2015年1月2日信報社評:放扁歸家對國民黨有益無害

既然印尼和馬來西亞政府「在釐清事件和協助搜救上拖泥帶水」,乘客倒不如不乘搭這兩個國家的航空公司航班,要兩國政府作出更好的合作、更清楚的交代。

2014年12月30日信報社評:保持財政獨立自主才能保障一國兩制

人口正老化,代表退休人仕漸多,政府在社會福利的支出祇會有增無減。由於土地缺乏,經濟上不會有重大發展,工作人口不會有明顯增加,人口逐漸老化,政府財政的結構性危機祇會向加劇的方向發展。


個人時事評論目錄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